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念的不断普及和“药食同源”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传统中药材被纳入食品应用范畴,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与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地黄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代表之一,已完成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评审工作,有望正式列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即“药食同源目录”),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生活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尤以河南焦作所产的“怀地黄”最为道地,素有“四大怀药”之一的美誉。根据中医理论,地黄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阴虚发热、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症。在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炙甘草汤中,地黄均扮演着核心角色。
长期以来,地黄主要作为药材使用,受限于其药用属性较强,尚未大规模进入普通食品领域。然而,随着现代营养学与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地黄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逐渐被科学验证。多项研究表明,地黄富含梓醇、地黄苷、多糖、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改善代谢综合征、保护肝脏等多种生物活性。特别是其多糖成分,在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表现出良好潜力,为地黄作为功能性食品原料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此次地黄通过技术评审,是基于对其长期食用历史、安全性评估、毒理学研究、质量控制标准等多方面的系统论证。评审过程中,专家团队重点考察了地黄在民间作为食材的应用情况。事实上,在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原一带,地黄早已被用于煲汤、煮粥、泡茶等日常饮食中。例如,地黄红枣粥、地黄炖鸡等食谱在民间广为流传,长期食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体现出良好的食用安全记录。
此外,地黄的加工工艺也日趋成熟。目前已有企业开发出冻干地黄片、地黄粉、地黄提取物等便于食品添加的形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地黄质地坚硬、口感偏苦、不易消化等问题,提升了其在食品中的适配性和接受度。若地黄最终获批进入药食同源目录,将极大促进相关健康食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食品”跨界融合。
从产业角度看,地黄入列药食同源目录将带来显著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地黄年产量超过10万吨,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涉及数万农户。一旦开放食品用途,市场需求有望大幅提升,不仅可带动种植端增收,还将催生一批以地黄为核心原料的功能性饮品、保健食品、代餐产品等新型消费品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地黄“转正”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台《“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扩大药食同源物质范围,支持具有传统食用习惯和明确安全性的中药材进入食品领域。地黄的技术评审通过,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具体体现。
当然,地黄若正式成为药食同源物质,仍需加强全链条监管。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地黄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用量标准、标签标识规范,并加强对原料溯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的质量监控,防止滥用或夸大宣传,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可以预见,地黄的加入将为药食同源目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健康饮食选择。它不仅是一味药材的“身份升级”,更是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未来,随着更多兼具安全性与功能性的中药材通过科学评估进入食品领域,我国大健康产业将迎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格局,真正实现“治未病”与“养生于日常”的有机统一。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