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药食同源”理念逐渐从传统中医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并在健康消费浪潮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为一条备受资本青睐的热门赛道。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既是食品,又具有药用价值,能够在日常饮食中起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化,这一融合中医药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理念正加速产业化,催生出一个覆盖种植、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整体估值已突破2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家陆续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功能性食品。2023年,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扩大了“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将黄芪、灵芝、党参等9种中药材纳入试点管理,允许其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极大拓宽了相关产品的开发边界。这一政策松绑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门槛,也增强了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的信任度。
市场需求的爆发是推动该赛道火热的核心动力。随着亚健康人群扩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治未病”和日常调理。相较于传统药品,药食同源产品以“温和调养、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更易被接受。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朋克养生”成为新潮流——一边熬夜加班,一边泡枸杞、喝姜黄茶、吃益生菌软糖,反映出人们对便捷、美味又具功能性的健康食品的强烈需求。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已达5600亿元,其中药食同源类产品占比超过三成,并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
产业链的全面升级进一步巩固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游,中药材种植基地逐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和可追溯化,云南、甘肃、四川等地依托地理优势打造道地药材产区,保障原料品质;中游,食品科技企业与中医药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现代提取技术、微胶囊包埋、生物发酵等手段提升活性成分的吸收率和稳定性,开发出即食膏方、功能性饮品、代餐粉、咀嚼片等多种形态的产品;下游,电商平台、新零售渠道和社交电商成为主要销售阵地,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上的种草营销显著提升了品牌曝光与转化效率。一些头部企业如江中药业、同仁堂、无限极等已形成从原料到终端的全链条布局,构建起强大的品牌护城河。
资本市场的积极介入也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年来,多家主打药食同源概念的新锐品牌获得大额融资。例如,主打“中医+零食”定位的“中式养生品牌”一年内完成数轮融资,估值迅速攀升;专注草本植物饮料的某新兴品牌在A轮融资中吸引多家知名机构入局。与此同时,A股市场中的中药、保健品板块持续受到资金追捧,相关上市公司市值不断走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涉足药食同源领域,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细分方向,全产业链生态日趋成熟。
当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存在夸大宣传、功效标注模糊等问题,影响消费者信任;不同地区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制约了产品的跨区域流通;此外,如何平衡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验证之间的关系,仍是产品研发需攻克的难题。
总体来看,“药食同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滋补的认知范畴,而是演变为一场融合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产业变革。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持续进步以及消费者认知深化,这条赛道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可以预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药食同源产业不仅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柱,更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全新路径。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