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已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形成可持续、安全、营养的食物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路径,也为食药同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所谓“食药同源”,是指某些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来源和功效,在中医药理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枸杞、山药、莲子、百合、茯苓等常见食材,既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备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药用价值。随着现代营养学和功能食品研究的深入,食药同源理念正逐步融入大健康产业体系,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此次国务院办公厅推动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强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拓展食物来源,优化供给结构,发展森林食品、海洋食品、微生物蛋白、植物基食品等多种新型食物资源。其中,特别提出要挖掘传统食疗养生文化潜力,支持食药同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发功能性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和个性化健康食品。这标志着食药同源产业已从传统的经验传承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红利的释放,正在激发食药同源产业的创新活力。一方面,科研机构加快对中药材食用安全性、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和中医药企业跨界融合,推出即食类、便携式、定制化的食药同源产品,如代茶饮、膏方、固体饮料、营养粥品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例如,以黄芪、党参、红枣为主要原料的功能性饮品,已广泛进入商超和电商平台,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也在加速推进。从原材料种植、标准化加工到品牌营销,食药同源产业正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许多地方政府依托本地特色中药材资源,打造“道地药材+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云南大力发展三七、天麻等高原特色药食两用资源;甘肃定西以“中国药都”为定位,推动当归、黄芪等大宗药材向食品领域延伸;广东则借助岭南中医药文化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南药特色的食养品牌。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食药同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产品存在功能宣称模糊、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消费者信任。其次是监管边界需进一步明确,如何在食品安全与药品管理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公众对食药同源的认知仍停留在“偏方”“养生”层面,缺乏系统的科学普及,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统一的食药同源目录和使用规范,完善产品准入机制,强化全过程质量追溯。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理性认识食药同源产品的功能定位——既不是替代药物的“治病神器”,也不是普通零食,而是在日常饮食中实现“未病先防”的重要手段。通过权威机构发布膳食指南、开展社区健康讲座、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等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模式将成为主流。食药同源作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的桥梁,将在慢性病干预、免疫力调节、亚健康调理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食药同源产品有望成为我国对外输出健康文化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总之,国务院办公厅推动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不仅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选择,更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食药同源产业乘势而上,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唯有坚持科技创新、规范发展、文化引领三位一体,才能让这一古老智慧真正焕发时代光彩,为亿万家庭的餐桌增添更多健康选择,为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