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增强,传统中医药理念中的“药食同源”思想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念强调某些中药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食材使用,在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近日,国家相关部门正式宣布将“药食同源”目录扩容至106种,其中备受瞩目的党参和肉苁蓉被正式纳入食品原料范畴,标志着中医药资源在现代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目录的扩容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长期科学研究、安全性评估以及市场需求的综合考量。党参作为补气类中药的代表,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过去,党参虽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和保健品中,但受限于法规,未能大规模进入普通食品领域。如今,其获批成为可食用物质,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汤料、炖品、代茶饮甚至功能性饮料中合法添加党参成分,为日常饮食增添养生价值。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肉苁蓉。这种生长于沙漠地带的寄生植物,素有“沙漠人参”之称,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作用,是中医治疗肾虚和老年便秘的常用药材。由于其生长环境特殊、采集难度大,肉苁蓉一度被视为珍稀药材。此次将其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不仅有助于推动其规范化种植与可持续利用,也为开发高端滋补食品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此次扩容为大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食品企业可以依据新目录开发更多兼具口感与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如含党参的即食粥品、添加肉苁蓉的养生茶饮等,满足消费者对“吃出健康”的需求。同时,这也为中药材种植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例如,甘肃、内蒙古等地作为党参和肉苁蓉的主要产区,有望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党参和肉苁蓉实现了食品化,但其使用仍需遵循科学指导。国家卫健委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列入目录的物质需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用量及工艺要求进行加工,不得夸大宣传疗效,更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监管部门也将加强对市场流通产品的抽检力度,确保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不受影响。
此外,专家提醒,药食同源并不等于人人适用。例如,党参性温,体质偏热或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慎用;肉苁蓉虽能润肠,但腹泻者不宜服用。因此,消费者在选择相关食品时,应结合自身体质合理搭配,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意见,避免盲目进补带来的健康风险。
此次目录调整也反映出我国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探索。将传统药材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食品原料,不仅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推动“治未病”理念落地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和监管体系的完善,预计将有更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逐步纳入目录,进一步丰富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
可以预见,“药食同源”理念将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持续升温。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强产品研发与质量控制,打造真正有益健康的食品品牌;政府则需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全链条监管,保障这一领域的良性发展。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理性认知、科学选用才是实现“以食养生”的根本之道。
总之,党参与肉苁蓉的食品化,是中医药融入现代生活的一次重要实践。它不仅拓宽了中药材的应用边界,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饮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在这个注重预防、崇尚自然的时代,药食同源的智慧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助力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