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药食同源”产业发展的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科学养生、合理膳食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药食同源”作为中华传统医学智慧的重要体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次两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简化药食同源物质的认定流程,缩短审批周期,推动中医药与现代食品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采取审慎态度,相关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制约了产品的创新和市场推广。目前,列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简称“药食同源目录”)的品种虽已增至百种以上,但新品种的增补进展缓慢,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完成安全性评估、功能验证和专家评审等环节。这一现状不仅影响企业研发积极性,也使得许多具有广泛民间应用基础的传统食材难以合法进入食品市场,限制了中医药资源的现代化转化。
针对这一问题,2025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合提出建议,呼吁建立更加科学、高效、透明的药食同源认定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在政策研讨中达成共识:将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审批路径,推动制度创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基于风险分级的分类管理制度,对已有长期食用历史、安全性明确的传统物质实行“快速通道”审批;推动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与联合评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技术评价,提升审查的专业性与效率。
此外,会议还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未来将加大对药食同源物质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成分分析、功效验证、毒理评估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技术攻关,推动形成从原料种植、加工工艺到产品质量控制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通过“科研—标准—产业”一体化推进,加速成果转化,提升我国药食同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简化流程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两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循证为本”的原则,所有拟纳入目录的物质仍需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和公众意见征集程序。对于存在争议或潜在风险的品种,将继续采取谨慎态度,必要时开展长期追踪研究。监管部门还将加强上市后监测,建立健全不良反应报告机制,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
在政策利好推动下,药食同源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据行业预测,到2027年,我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其中以中药配方为基础的养生食品占比将持续上升。一批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推出如枸杞原浆、黄芪咖啡、茯苓糕点等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工艺的新产品,深受年轻消费群体欢迎。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也为药食同源产品“出海”提供了新通道,人参、红枣、山药等中国特色食材正逐步走向世界餐桌。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简化认定流程不仅是产业政策的调整,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药食同源理念根植于“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这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国民健康素养,推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
可以预见,在2025年两会政策引领下,我国药食同源事业将步入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快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与此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理性认识药食同源产品的功能边界,避免夸大宣传和盲目跟风。
总之,简化药食同源认定流程,既是回应民生关切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让千年养生智慧焕发时代光彩,为建设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