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当前位置: 主页 > 业务版图 > 药食同源
近三年392篇SCI论文揭示药食同源研究热点
2025-11-2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药食同源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强调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许多天然食材不仅可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还具备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在国际科研领域,相关研究持续升温。据统计,近三年(2021—2023年)全球共发表与“药食同源”主题相关的SCI论文达392篇,涵盖营养学、食品科学、中医药、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充分展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与跨学科融合趋势。

从研究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贡献了近60%的论文数量,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强省如广东、北京、江苏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美国、韩国、印度和日本紧随其后,显示出亚洲国家在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的研究多聚焦于活性成分的提取、作用机制的解析以及临床前验证,而亚洲学者则更注重整体效应与传统理论的结合,体现出不同的学术视角与研究范式。

在研究内容方面,近三年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热点方向:

第一,活性成分的挖掘与功能验证。 多数研究围绕常见药食同源物质中的多酚、黄酮、皂苷、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展开。例如,对枸杞、山药、姜黄、人参、茯苓等经典食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评估其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其中,姜黄素、人参皂苷Rg1、枸杞多糖等成分因其显著的药理作用成为研究焦点,相关论文数量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第二,肠道微生物群的调控机制研究成为新前沿。 随着“肠-脑轴”“肠-肝轴”等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药食同源物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发挥健康促进作用。例如,有研究发现茯苓多糖能够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进而缓解慢性炎症;黑木耳多糖被证实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生态,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风险。这类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药食同源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第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研究方法升级。 近年来,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宏基因组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高通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食同源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技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系统解析复杂体系的作用机制。例如,一项关于山楂降脂作用的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并结合动物实验验证了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此类研究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推动传统经验向精准化、定量化发展。

第四,功能性食品与产品开发加速转化应用。 在基础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药食同源成果正快速向产业化转化。近三年涌现出大量关于功能性饮料、代餐食品、膳食补充剂的研发论文,涉及血糖调控、体重管理、免疫力提升等多个应用场景。例如,以桑叶、苦瓜、决明子为主要原料的降糖饮品,以及含灵芝孢子粉的免疫调节胶囊等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逐步推广。部分研究还关注产品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提升及感官优化,体现出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

此外,安全性评价也逐渐受到重视。尽管药食同源物质普遍被认为安全,但长期摄入的潜在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及个体差异等问题不容忽视。部分研究开始系统评估某些成分在高剂量下的肝肾毒性或内分泌干扰效应,为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总体来看,近三年SCI论文的快速增长反映出药食同源研究已进入系统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筛选、个性化营养推荐等新兴技术的融入,该领域有望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同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西医理论融合、提升公众科学认知,将是实现药食同源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可以预见,在全球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药食同源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科学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18601987707 CONTACT US

公司: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东嘉国际)5055A16

Q Q:76675061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47183号-1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0198770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