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现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亿人,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居各类疾病之首。在这一严峻背景下,临床营养干预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其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但供给严重不足,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
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再入院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例如,低钠、低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成分的特医食品,能够有效调节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从而实现“治未病”与“控已病”的双重目标。
然而,尽管需求旺盛,我国心血管健康特医食品的市场供给却远远滞后。首先,从产品种类来看,目前市面上获批的心血管相关特医食品数量极少。截至202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特医食品总数不足百款,其中明确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管理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已有大量针对心血管健康的特医食品上市,如专为高胆固醇人群设计的植物甾醇强化饮品、为心衰患者提供的高能量低液体负荷配方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品体系。
其次,公众认知度和临床应用程度普遍偏低。多数患者及家属对特医食品缺乏了解,误将其等同于普通保健品,未能认识到其在疾病管理中的医学价值。同时,由于医保覆盖有限、医生处方意识不强、医院营养科建设滞后等原因,特医食品在临床路径中的使用率极低。许多三甲医院尚未建立系统的营养支持诊疗流程,导致即使有合适产品也难以进入实际治疗环节。
此外,研发与审批周期长、企业投入成本高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医食品属于特殊监管类别,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注册审批程序,耗时往往超过三年,且研发投入巨大。这使得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尤其在心血管领域,由于病理机制复杂、目标人群细分多样,开发针对性产品难度更高,进一步限制了市场供给。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层面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近年来,《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相继提出要加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与应用。2022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明确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临床营养科,推动营养治疗纳入常规诊疗体系。这些举措为特医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未来,填补心血管健康特医食品的市场空白,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应加快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优先审评通道,鼓励企业开展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特医食品创新研发;另一方面,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临床营养诊疗能力,推动特医食品进入处方体系。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引导患者科学选择和使用特医食品。
从产业角度看,心血管特医食品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仅以我国1亿高血压患者和3000万冠心病患者为基数,若每人年均消费500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即可达到650亿元以上。随着老龄化加剧和慢病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心血管健康特医食品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更蕴含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供需失衡的局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临床推广和公众教育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打通从“病有所医”到“营养有方”的最后一公里,让特医食品成为守护亿万国人“心”健康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