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传统中医“药食同源”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代食品产业。在众多细分赛道中,烘焙零食领域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原本以高糖、高脂为标签的品类,正在经历一场由“功能性+养生化”驱动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枸杞、山药、茯苓、黄精、桑葚、陈皮等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融入饼干、蛋糕、酥点、能量棒等产品中,推动“药食同源”从概念走向日常消费。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吃得健康”的迫切需求。根据《2023年中国健康消费趋势报告》,超过七成的消费者在选择零食时会关注其成分是否天然、是否具备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朋克养生”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熬夜加班后吃一包含灵芝孢子粉的燕麦饼干,下午茶搭配一款添加了红枣与龙眼肉的低糖小蛋糕,已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常态。这种“边放纵边补救”的消费心理,为药食同源类烘焙零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为这一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自“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以来,中医药现代化和食养结合被多次写入政策文件。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进一步扩大了可用于普通食品的中药材范围,新增如党参、铁皮石斛、西洋参等品种,极大丰富了烘焙产品的原料选择。企业得以在合规框架内进行更多创新尝试,既保障安全性,又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产品形态来看,当前药食同源烘焙零食主要呈现三大方向:一是基础替代型,即用药食同源材料部分替代传统高热量原料。例如,使用山药粉替代部分小麦粉制作无麸质饼干,或以黑芝麻、核桃仁为基础开发低糖坚果酥。这类产品主打“减负不减味”,满足控糖、控卡人群的需求。二是功能强化型,明确标注产品具备助眠、护眼、养胃等特定功效。比如添加酸枣仁和百合的晚安小蛋糕,或是含有菊花与决明子的清润曲奇,通过精准定位解决消费者的亚健康痛点。三是文化赋能型,将中医药理论与国潮设计结合,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视觉吸引力的产品。一些品牌推出“四季养生礼盒”,按春养肝、夏养心、秋润肺、冬补肾的理念搭配不同配方的糕点,使消费过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
技术进步也在加速这一进程。现代食品加工工艺使得原本苦涩难调的中药材得以“隐形”融入口感细腻的烘焙制品中。通过微囊包裹技术掩盖中药异味,利用低温烘焙保留活性成分,以及采用发酵工艺提升吸收率,企业能够在不影响风味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成分的稳定添加。此外,大数据与消费者画像分析帮助品牌更精准地匹配需求,例如针对35岁以上女性推出的“气血双补”系列,或面向Z世代设计的“熬夜急救”能量球,均取得良好市场反馈。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是科学背书不足。尽管许多中药材有悠久的食用历史,但其在具体食品形态中的剂量、吸收效率及长期效果仍需更多临床研究支持。部分企业夸大宣传“疗效”,容易引发监管风险和消费者信任危机。其次是口味与功效的平衡难题。如何在保证药效的同时维持良好的口感体验,仍是研发的关键瓶颈。此外,供应链管理也面临考验——道地药材的采购、储存、标准化处理需要跨行业协作,成本较高。
展望未来,药食同源向烘焙零食的渗透不会止步于短期风口。它代表着一种深层次的消费范式转变:食品不再仅仅是充饥或享受的工具,而是参与健康管理的重要载体。随着科研投入加大、法规体系完善以及消费者认知成熟,这一领域有望诞生一批兼具品质、功效与品牌力的标杆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让古老的中医智慧以更轻盈、更现代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在一口酥香中传递出东方养生哲学的当代回响。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