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食疗智慧,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焕发新生。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日常饮食与身体调理的关系,而这一趋势也催生了中医药品牌在食品领域的创新突破。其中,医院药膳食坊悄然“出圈”,成为都市人群追捧的养生新选择,而老字号同仁堂推出的新品更是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掀起了一波“中药+美食”的消费热潮。
过去,药膳多见于中医馆或高端养生会所,普通人接触机会有限。但如今,不少三甲医院的营养科或中医科开始设立药膳食坊,面向公众提供兼具疗效与美味的定制餐食。这些食坊依托医院的专业背景,由中医师与营养师共同研发配方,针对不同体质和季节变化设计菜单。例如,春季养肝的枸杞菊花炖鸡、夏季清热的绿豆百合粥、秋季润肺的银耳雪梨羹、冬季补肾的当归羊肉汤等,既遵循中医理论,又兼顾口感与营养搭配。由于食材来源可追溯、制作过程透明,加之有专业医疗背书,这类药膳迅速赢得了注重健康的年轻白领和中老年群体的青睐。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开设的药膳食坊内,每天中午前来取餐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人通过线上预约系统提前下单,甚至有上班族专门绕路来打包带走。“以前觉得吃药膳是老年人的事,现在发现味道不错,吃完也不上火,还能调理肠胃。”一位90后消费者表示。更有甚者,将药膳当作轻断食期间的代餐选择,认为其比市面上的预制菜更安全、更科学。
与此同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字号同仁堂也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近年来加速布局大健康食品赛道。其推出的即食类药膳产品——如“枸杞原浆饮品”“茯苓八珍糕”“黄芪鸡汤罐头”等,凭借“药材道地、配方经典、食用便捷”的特点,迅速在电商平台走红。尤其是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大量博主分享“同仁堂养生早餐搭配”“办公室养生神器推荐”等内容,进一步推动了产品的破圈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并非简单地将中药打成粉或泡成茶,而是深入挖掘古籍验方,结合现代人口味进行改良。例如,其热销产品“阿胶芝麻丸”,在保留传统阿胶滋补功效的基础上,添加黑芝麻、核桃仁等坚果成分,降低甜度,并采用独立小包装,方便携带食用。这种“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失本”的理念,让年轻消费者既能感受到文化底蕴,又不会因“苦口良药”而望而却步。
更深层次来看,药膳食坊和中药食品的走红,反映的是当代人对健康管理方式的转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生病才就医”,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追求“未病先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而药膳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它将中医的辨证施治思想融入一日三餐,使养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品尝的生活实践。
当然,热潮背后也需保持理性。专家提醒,药膳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例如,阴虚体质者适合服用滋阴类食材,而湿热体质者若盲目进补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因此,无论是医院药膳食坊还是市售中药食品,都应在专业指导下合理选用。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打着“药膳”旗号却缺乏资质的品牌,消费者应警惕夸大宣传,选择正规渠道产品。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多重驱动,药膳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或许我们会在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标准化药膳窗口,在便利店货架上发现即热型中药汤包,甚至通过智能设备实现个性化食疗方案推送。而像同仁堂这样的传统品牌,若能持续深耕产品研发、强化科学验证、提升用户体验,完全有可能在全球健康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一碗温热的药膳汤端上餐桌,它承载的不仅是食物的温度,更是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从医院厨房到百姓餐桌,从古籍验方到网红爆款,药膳的“出圈”之路,正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养生方式。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