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对养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尤其是90后群体,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观念正悄然改变着传统保健品的格局。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达72%的90后已开始选择“药食同源”类功能零食作为日常健康管理的替代品,逐步取代传统的瓶瓶罐罐式保健品。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消费偏好的转变,也揭示了健康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本身兼具药用价值,这一理念源自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记载,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如今,这一古老智慧被现代食品科技重新激活,并以更符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形式呈现——即“功能零食”。这类产品将枸杞、山药、茯苓、黄芪、红枣、桑葚等具有调理功效的中药材融入糖果、软糖、能量棒、代餐饼干、茶饮等休闲食品中,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兼顾养生需求。
与传统保健品相比,药食同源功能零食具备多重优势。首先是口感友好。过去,保健品多以胶囊、片剂或冲剂形式出现,服用过程枯燥甚至带有“吃药感”,令人望而却步。而功能零食则通过优化配方和工艺,实现了“好吃又养生”的平衡。例如,添加了阿胶和黑芝麻的软糖,口感香甜柔韧;含有灵芝孢子粉的巧克力,则在浓郁可可风味中融入微苦回甘的草本气息,大大提升了食用愉悦感。
其次是使用便捷。90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难坚持按时服用复杂剂量的保健品。而功能零食天然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上班途中来一颗护眼蓝莓软糖,加班时喝一袋即冲即饮的熬夜茶,运动后补充一条含人参提取物的能量棒,无需刻意安排,便可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健康养护。
此外,心理接受度高也是关键因素。许多年轻人抗拒“吃保健品”这一行为本身,认为那是“中老年专属”或“身体出问题才需要”的象征。而功能零食以“零食”身份出现,弱化了“治疗”或“补药”的标签,更容易被年轻人接纳。他们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是对自己日常辛劳的温柔犒赏。
市场层面,资本和品牌也在积极布局这一赛道。从新兴国货品牌如“ffit8”、“WonderLab”到传统中药企业如同仁堂、云南白药,纷纷推出主打“药食同源”的功能性食品线。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养生零食”类目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5%,其中90后消费者贡献了近七成订单。社交媒体上,“办公室养生清单”、“打工人自救零食包”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进一步推动了品类破圈。
当然,热潮背后也需理性看待。部分产品存在夸大宣传、成分标注不清、有效含量不足等问题。有专家指出,虽然药食同源食材安全性较高,但长期大量摄入仍可能引发体质失衡,尤其对于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因此,行业亟需建立统一标准,加强监管,确保产品真实有效、安全可控。
从深层来看,90后选择药食同源功能零食,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转变,更是健康观念的进化。他们不再被动等待疾病发生后再去“补救”,而是主动通过日常饮食进行“预防性养护”;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单一指标的改善,而是整体状态的平衡与提升。这种“轻养生”“悦己型健康”理念,正在重塑整个大健康产业的价值逻辑。
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消费者教育深化以及产品研发能力提升,药食同源功能零食将不再只是昙花一现的网红产品,而是成长为一个成熟、可持续的健康消费品类。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融合地域特色食材、针对细分人群(如抗疲劳、助眠、护发、皮肤管理)定制的功能零食涌现,真正实现“吃得开心,养得科学”。
当养生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健康也就回归了它最本真的模样。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