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药食同源”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既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又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枸杞、山药、黄芪、茯苓等。这一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营养学与功能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药食同源产业仍面临产业链条分散、标准不统一、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种植、加工、研发到市场推广进行全链条升级。
首先,在源头种植环节,应大力推进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目前,许多药食同源原料仍依赖于野生采集或小农户零散种植,导致品质参差不齐、农残超标、有效成分不稳定。因此,必须建立道地产区认证体系,推广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土壤、气候、灌溉、施肥等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保障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与可追溯性,从源头提升产品品质。
其次,在加工环节,亟需推动现代化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传统的粗加工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容易造成活性成分流失。通过引入低温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发酵工程等先进工艺,可以更好地保留药食同源原料的功能性成分,提升产品的生物利用度。例如,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处理枸杞,能有效保留其多糖和类胡萝卜素;利用益生菌发酵技术开发药食同源功能性饮品,可增强肠道吸收效果。此外,应加强副产物综合利用,如将药材提取后的残渣用于生产饲料或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附加值。
第三,研发创新是药食同源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市场上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初级形态,如原材销售、简单代茶饮等,缺乏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和精准营养解决方案。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不同食材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及适宜人群。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针对特定健康需求的产品,如调节血糖的苦瓜复合粉、改善睡眠的酸枣仁压片糖果、增强免疫力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等。同时,推动“中医体质辨识+个性化食养方案”的智慧健康服务模式,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营养建议,提升用户体验与产品黏性。
第四,标准体系与品牌建设亟待完善。目前,药食同源产品的法规界定尚不清晰,部分产品游走在食品与药品之间,存在监管盲区。国家应加快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功效评价体系和标签标识规范,明确可使用品种目录及安全用量,防止夸大宣传和虚假营销。同时,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通过地理标志保护、非遗传承等方式提升文化附加值。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渠道,讲好中医药养生故事,增强消费者信任感。
最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跨界融合。政府应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种植、加工、研发、物流、销售一体化发展。同时,促进中医药、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药食同源+文旅”“药食同源+康养”等新业态。例如,在道地产区发展以中药材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研学体验项目,既传播中医药文化,又带动地方经济。
总之,药食同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健康产业中的战略性资源。面对消费升级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双重机遇,唯有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品牌塑造和产业协同,才能真正实现药食同源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惠及亿万民众的健康生活。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