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气重是现代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之一,尤其在南方潮湿地区或梅雨季节更为普遍。湿邪困脾、阻滞气机,常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等症状。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祛湿需从健脾化湿入手。而在众多祛湿食材中,陈皮因其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备受推崇。
陈皮,即晒干后存放三年以上的橘子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它不仅能行气宽中,还能帮助脾胃运化水湿,是调理湿气的理想选择。但单用陈皮力量有限,若能科学搭配其他药材或食材,祛湿效果将事半功倍。
茯苓被誉为“四时神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与陈皮搭配,既能增强健脾功能,又能促进体内多余水分排出。两者合用,尤其适合脾虚湿盛型人群——这类人常感疲倦乏力、腹部胀满、大便不成形。
推荐做法:取陈皮5克、茯苓10克,加水煮沸后小火煎煮20分钟,代茶饮用。每周饮用3~4次,连续一个月可见改善。此方温和不伤正气,适合长期调理。
苍术性温而燥,擅长祛风散寒、燥湿健脾,是治疗寒湿内阻的经典药材。当湿气偏寒,伴有四肢发凉、胃脘冷痛、口淡无味时,单用茯苓可能力有不逮,此时加入苍术则能显著提升燥湿能力。
陈皮配苍术,一主理气,一主燥湿,相辅相成。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苍术治湿,必佐陈皮,使气行则湿化。”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二者协同的重要性。
建议用法:陈皮6克、苍术6克,煎水服用,每日一次,连服一周为宜。注意阴虚内热者慎用,以免加重口干咽燥等症。
薏苡仁(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的作用,特别适用于湿热并重型体质——这类人往往面油、口苦、小便黄赤、大便黏臭。
陈皮性温,薏苡仁微寒,二者搭配可调和寒热,既不助热也不伤阳。更重要的是,薏苡仁虽能利湿,但性偏寒凉,久服易伤脾阳;而陈皮可理气醒脾,防止薏米过于寒凉导致脾胃不适。
日常可用陈皮5克、生薏米30克煮粥食用。先将薏米浸泡半小时,再加入陈皮同煮至软烂。每周食用2~3次,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改善皮肤油腻和口气问题。
生姜辛温,能温中止呕、发表散寒,对于因贪凉饮冷导致的寒湿困脾尤为适宜。许多人夏天贪吃冷饮、吹空调,结果湿气内停,出现胃胀、恶心、腹泻等症状,此时陈皮与生姜联用,可迅速缓解不适。
陈皮行气化湿,生姜温中散寒,二者合用,犹如“湿去路开,寒随气散”。民间常用“陈皮姜茶”作为早餐后饮品,帮助唤醒脾胃功能。
制作方法:陈皮5克、生姜3片(约10克),加水煮沸10分钟,可酌情加入少量红糖调味。适合早晨空腹或饭后饮用,尤其适合女性经期前后寒湿腹痛者。
湿邪日久易与食积互结,形成“痰湿”。此类患者常有肥胖、胸闷、嗳气、舌苔厚腻等症状。山楂擅长消食化积、行气散瘀,配合陈皮可增强理气化痰之力。
尤其适合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的人群。现代人高脂饮食普遍,脂肪代谢障碍也常表现为中医所说的“痰湿内阻”,此时陈皮与山楂搭配,既能助消化,又能化湿浊。
推荐配方:陈皮6克、山楂10克,煎水代茶饮。也可加入少许荷叶以增强降脂祛湿效果。但胃酸过多者应慎用山楂,避免刺激胃黏膜。
综上所述,陈皮虽为常见药材,但其祛湿功效不可小觑。关键在于根据体质和湿邪性质合理搭配。脾虚湿盛者配茯苓,寒湿困脾者配苍术,湿热内蕴者配薏米,寒湿夹杂者配生姜,痰湿积滞者配山楂,方能达到最佳调理效果。
此外,还需注意生活习惯的配合:避免久处潮湿环境、少食生冷油腻、保持规律作息。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湿去身轻”。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