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皮与茯苓作为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也逐渐走入了现代人的日常养生生活。近年来,不少人开始尝试将陈皮和茯苓一起泡水饮用,认为这种搭配有助于健脾祛湿、理气化痰。那么,陈皮和茯苓一起泡水到底好不好?从中医角度分析,这种搭配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养生价值。
首先,我们来分别了解这两种药材的性味归经与主要功效。陈皮,即晒干后的橘子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其主要作用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咳嗽痰多等症状。现代研究也表明,陈皮含有丰富的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痉挛、抗氧化等作用。
而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其核心功效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中医认为,湿邪困脾是导致疲劳、水肿、食欲减退的重要原因,而茯苓正是祛湿健脾的要药。此外,茯苓还有助于安神,对心悸失眠也有一定调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
当陈皮与茯苓搭配使用时,二者在功效上形成互补与协同。陈皮偏重于“理气”,能推动脾胃之气运行,防止湿邪停滞;而茯苓则擅长“祛湿”,通过利尿的方式将体内多余水湿排出。两者合用,一理气、一祛湿,共同作用于脾胃,达到“健脾化湿”的目的。对于现代人常见的脾虚湿盛体质——表现为身体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食欲不佳、容易浮肿等症状,这种组合尤为适宜。
从配伍角度看,陈皮与茯苓的搭配在经典方剂中早有体现。例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二陈汤”,以陈皮、半夏为主药,辅以茯苓、甘草,主治湿痰咳嗽;又如“参苓白术散”中也含有茯苓与陈皮,用于脾虚夹湿、食少便溏。这些方剂历经千年验证,说明两者配伍不仅安全,而且疗效确切。
将陈皮和茯苓一起泡水,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方式。具体做法是:取陈皮3-5克(建议选用三年以上的优质陈皮),茯苓10克(可选用切片或打碎的茯苓块),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泡15-20分钟后即可饮用。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冰糖或红枣调味。若条件允许,煮水效果更佳,可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煎煮10-15分钟,使有效成分更充分溶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陈皮与茯苓性质平和,适合多数人群,但并不意味着人人皆宜。以下几类人群需谨慎使用:
一是阴虚内热者。这类人常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而陈皮性温,长期服用可能加重内热症状。
二是气虚严重者。茯苓有利水作用,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气随津泄,出现乏力、气短等现象,应配伍补气药如黄芪、党参同用更为稳妥。
三是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虽无明确禁忌,但因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此外,市面上的陈皮质量参差不齐,劣质陈皮可能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