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干旱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途径。由于水资源匮乏、蒸发量大、土壤贫瘠等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农作物难以稳定生长,而部分中药材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适应性,成为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优选方向。科学选择耐旱能力强的中药材品种,并结合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药材产量与品质。
首先,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根系发达、蒸腾作用弱、抗逆性强的中药材。例如,甘草是典型的耐旱药材,其主根可深入地下2米以上,能有效吸收深层土壤水分,适宜在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甘草不仅药用价值高,且具有固氮改良土壤的作用,长期种植有助于改善土地质量。其次是黄芪,其耐寒耐旱能力突出,对土壤要求不严,尤其适合在沙质或轻壤土中栽培。黄芪以根入药,生长期为2–3年,管理得当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
此外,板蓝根也是一种适合干旱地区推广的中药材。它生长周期短,一般春播夏收,从播种到采收仅需4–6个月,能够在雨季集中利用有限降水完成生长。板蓝根抗病虫害能力强,田间管理相对简单,适合规模化种植。还有柴胡,特别是北柴胡,耐旱耐瘠薄,适宜在丘陵、山坡地种植,避免与粮食作物争地,同时其市场需求稳定,经济效益可观。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除了选对品种,还必须配套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才能确保药材稳产高产。整地与保墒是关键环节。种植前应深耕翻土,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能力。采用覆膜或秸秆覆盖技术,可显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出苗率和幼苗成活率。特别是在春季干旱多风季节,地膜覆盖不仅能保温保湿,还能抑制杂草生长。
合理密植与轮作制度也至关重要。不同药材对光照、养分的需求各异,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株行距。如甘草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8000–10000株为宜,过密会导致通风不良,易引发病害;过稀则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应避免连作,实行3年以上轮作,推荐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换种植,以减少土传病害积累,维持土壤肥力平衡。
灌溉管理方面,应坚持“节水高效”原则。在严重缺水区域,尽量依靠自然降水,辅以关键生育期的应急补水。例如,黄芪在出苗期和根部膨大期需水量较大,可在降雨间隙进行小水滴灌或穴灌,每次每亩用水量控制在10–15立方米以内,避免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渍化。有条件地区可建设集雨窖、微型水库等设施,收集雨水用于关键时期灌溉。
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低量化肥。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活性低,增施腐熟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不仅能提供缓释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作为基肥,在整地时均匀翻入土壤。追肥可根据生长情况分次进行,重点在植株旺盛生长期补充氮磷钾复合肥,但用量不宜过高,防止烧根或营养失衡。
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干旱环境下虽病害发生较轻,但仍需警惕根腐病、蚜虫、红蜘蛛等常见问题。可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残株等方式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现病害,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化学药剂进行点片治理,避免大面积喷洒造成环境污染。
最后,采收与初加工环节也不容忽视。不同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效成分含量。如甘草应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挖,此时有效成分积累最多;黄芪则以第二年秋季采收为佳。采挖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霉变,确保药材品质符合药典标准。
综上所述,干旱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优选耐旱品种,强化节水栽培与精细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集成,不仅能够实现中药材的稳产优质,还能促进生态恢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为干旱地区可持续农业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