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传统的单一中药材种植模式面临土地利用率低、病虫害频发、经济效益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药 + 畜”立体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结合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提升中药材生产效益、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路径。
“药 + 畜”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中药材种植与畜禽养殖有机结合,通过空间分层利用、资源循环互补,实现“以药养畜、以畜促药”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区,利用中药材植株的茎叶、残渣等副产品作为畜禽饲料,同时将畜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反哺药材土壤,不仅降低了化肥使用成本,还显著提升了土壤肥力和药材品质。
以黄芪、丹参、白术等多年生根茎类药材为例,这类药材生长周期较长,行间距较宽,林下或行间空地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套养鸡、鹅、羊等中小型畜禽。例如,在黄芪种植基地中放养土鸡,鸡群可啄食杂草和害虫,有效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其活动还能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而鸡粪自然还田,则为黄芪提供了持续的有机营养来源。实践表明,采用“黄芪+土鸡”模式的种植户,每亩年均增收可达3000元以上,且药材重金属和农残检测合格率显著高于传统种植区。
此外,该模式还可根据地域特点进行多样化组合。在南方湿润地区,可推广“金银花+黑山羊”模式。金银花藤蔓繁茂,遮阴效果好,适宜山羊栖息;山羊喜食藤叶嫩枝,采食过程中自然修剪植株,促进新枝萌发,提高花产量;其粪便经发酵后用于金银花施肥,形成闭环生态链。而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可发展“甘草+肉兔”模式。甘草耐旱耐瘠薄,适合在荒坡地种植,兔舍建于田边,兔粪收集后堆肥还田,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提升了甘草的甘草酸含量,增强了药用价值。
从经济效益来看,“药 + 畜”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大幅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一方面,中药材作为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且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畜禽产品如鸡蛋、羊肉、兔肉等市场需求旺盛,销售渠道广泛。两者结合,不仅分散了单一产业的市场风险,还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据测算,一个50亩规模的“药 + 畜”综合种养基地,年均总产值可达80万元以上,净利润超过30万元,投资回报率远高于传统农业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结构,增强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同时,畜禽的活动促进了中药材田间的空气流通和微生态平衡,减少了病害发生率,提升了药材的安全性和道地性。这对于打造“绿色中药材”品牌、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药材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要成功实施“药 + 畜”模式,也需注意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首先,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药材与畜禽品种,避免盲目跟风。其次,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度放牧导致药材损伤或土壤板结。再次,必须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粪污处理设施,确保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最后,建议引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提升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药 + 畜”立体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结合模式,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它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加强、技术体系的完善和市场认知的提升,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为乡村振兴和中医药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