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是中药材种植管理的关键时期,低温冻害常常对药材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频发,中药材在越冬期间面临更大的寒害风险。低温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还可能导致根系损伤、地上部分枯死,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药材产量与品质。因此,科学采取防寒措施,有效应对低温冻害,是保障中药材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
首先,低温冻害对中药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抑制植物代谢活动。多数中药材属于喜温作物,当气温持续低于其生长临界温度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受阻,养分积累不足,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二是造成细胞结构破坏。当温度骤降至冰点以下,植物细胞内的水分结冰,形成冰晶,刺破细胞膜,引起细胞脱水和原生质变性,最终导致组织坏死。三是诱发病害发生。冻害后的植株抗逆性下降,易受真菌、细菌等病原体侵染,如根腐病、茎腐病等,进一步加重损失。四是影响次年生长。多年生药材如黄芪、丹参、白芍等,若地下根茎遭受冻害,即使地上部分存活,来年萌发也会延迟,产量显著下降。
为减轻低温冻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首要的是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在引种和扩繁过程中,优先选用经过区域试验验证、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系。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可选择抗寒型黄芩、防风等品种,从源头上提高抗冻能力。
其次,加强田间管理是防寒的基础。入冬前应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防植株徒长、组织柔嫩而降低抗寒性。同时,适时控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冻融交替,加剧根系损伤。对于多年生药材,可在封冻前进行中耕培土,将土壤覆盖于根部周围,形成保温层,有效减少地温波动。
覆盖保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物理防寒手段。常用的覆盖材料包括稻草、秸秆、落叶、地膜等。在药材行间或植株基部覆盖10~15厘米厚的有机物,不仅能减少地面热量散失,还能防止冷风直接侵袭根茎。对于贵重或幼龄药材,可采用双层覆盖法,即下层铺秸秆,上层加盖无纺布或塑料薄膜,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覆膜后应定期检查,防止湿度过高引发霉变。
此外,营造防风屏障也能显著改善小气候环境。可在药田北侧或西北侧设置防风林带,种植速生乔木或灌木,如杨树、紫穗槐等,降低风速,减少寒风抽干和机械损伤。对于小面积种植区,也可临时搭建挡风障,使用竹竿和草帘构筑简易防风墙,成本低且见效快。
对于已遭受冻害的药材,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冻后不宜立即浇水或施肥,应待气温稳定回升、植株恢复生机后再进行轻度修剪,剪除枯枝冻叶,减少养分消耗。同时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促进细胞修复和代谢恢复。若发现根部腐烂,应及时挖除病株,并用生石灰或杀菌剂处理土壤,防止病害蔓延。
最后,建立气象预警机制至关重要。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特别是在寒潮、霜冻来临前,提前做好应急准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可通过农业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田间温湿度变化,实现精准防控。
总之,冬季中药材防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物理防护到灾后恢复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只有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理念,才能有效抵御低温冻害,保障中药材的安全越冬与稳定生产。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未来还将有更多智能化、生态化的防寒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种植领域,为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