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中药材种植作为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向高效、集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成为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中药材种植中的间作套种技术,尤其是玉米地、大豆地套种中药材的模式,因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按照一定的时序和空间布局,将两种或多种作物搭配种植,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中药材种类繁多,生长周期各异,部分品种具有耐阴、喜湿、根系浅等特点,非常适合与高秆作物如玉米、大豆进行套种。这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田间空间和光照资源,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提升整体种植效益。
在玉米地中套种中药材,是一种典型的“高矮搭配”模式。玉米作为高秆作物,在生长前期植株较小,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待中药材出苗并进入生长期后,玉米逐渐长高,形成天然的遮阴层,可为一些喜阴中药材如白术、丹参、黄精、玉竹等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例如,在春玉米播种后10—15天,可在行间条播或穴播中药材,合理安排密度,避免相互竞争养分。研究表明,玉米与白术套种,每亩可增收中药材干品150—200公斤,同时玉米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综合收益提高30%以上。
大豆地套种中药材则更注重“豆科固氮、药用增收”的生态协同效应。大豆是典型的豆科植物,具有根瘤菌固氮能力,能够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为中药材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适合在大豆地套种的中药材有板蓝根、牛膝、紫苏、荆芥等浅根性、生长期较短的品种。一般在大豆播种后7—10天,于垄间或行间撒播或条播中药材种子,注意控制播种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通风不良或养分竞争。实践表明,大豆与板蓝根套种,不仅大豆产量稳定,板蓝根亩产可达200—300公斤,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且由于板蓝根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还能减少大豆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中药材与玉米、大豆套种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成本。中药材植株覆盖地面后,可形成天然的“生物地膜”,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尤其在干旱季节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同时,中药材收获后,其残体还田可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提升地力,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要实现中药材套种的高效模式,必须科学规划、精细管理。首先,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中药材品种,避免盲目引种。其次,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和密度,确保主作物与中药材在生长高峰期错开,减少资源竞争。再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并做好病虫害的绿色防控,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减产。最后,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中药材产出后能及时变现,真正实现“种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从长远来看,中药材间作套种技术不仅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重要路径。通过推广玉米地、大豆地套种中药材的高效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还能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总之,中药材种植与粮食作物的间作套种,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一模式必将在更多地区推广应用,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