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上,无数农户正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走上致富之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重视以及中药材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将目光投向了中药材种植这一绿色产业。这其中,来自云南省文山州的一位普通农户李国强的故事,正是中药材带动农民增收的生动写照。
李国强今年52岁,家住文山州丘北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过去,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靠种植玉米、水稻维持生计,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收入却始终徘徊在万元以下。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传统农业难以带来可观收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几亩薄田。
转机出现在2018年。那一年,当地政府为推动乡村振兴,开始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并组织专家下乡调研,筛选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药材品种。经过实地考察,专家团队认定当地海拔适中、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三七的生长。于是,政府启动了“中药材种植示范项目”,鼓励农户试种三七,并提供种苗补贴、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政策。
起初,李国强对此持怀疑态度。“种了几十年粮食,突然改种药材,能行吗?”他心里打鼓。但在村干部的劝说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出自家两亩地参与试点。政府派来了农技员,手把手教他如何整地、搭棚、施肥、防病虫害。从育苗到采收,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指导。第一年,他的两亩三七长势良好,年底收获干货约300公斤,按每公斤180元的保底价计算,收入达5.4万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五倍多。
这笔收入彻底改变了李国强的想法。第二年,他果断将承包的8亩荒地全部改种三七,并自费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中药材种植培训班,系统学习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技术。他还主动联系县里的中药材合作社,加入统一供种、统防统治、统一销售的产业链条,降低了市场风险。
到了第三年,李国强的三七产量稳定提升,亩产干货达到400公斤以上,年收入突破20万元。更让他欣喜的是,随着品质提升,他的三七被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列为优质原料供应基地,收购价逐年上涨。如今,他不仅还清了早年建房欠下的债务,还在县城为两个孩子买了房,家里添置了小轿车。
李国强的成功并非偶然。在他身后,是一整套政策支持与产业服务体系的支撑。当地政府不仅提供前期补贴,还引进了深加工企业,建设了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通了从田间到药厂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气象、农业、金融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出“药材种植保险”“惠农贷款”等配套措施,让农户种得安心、卖得放心。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有37户农户投身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亩,形成了以三七为主,附子、重楼、黄精为辅的多元种植格局。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产品远销广东、广西、四川等地,部分甚至出口东南亚。
李国强常说:“以前觉得种地没出路,现在才知道,只要选对路子,黄土也能变成金。”他把自己总结的种植经验编成小册子,免费发给乡亲们,还经常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每逢县里组织观摩会,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如今,走进李国强的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遮阳网下,三七绿叶葱茏,根茎饱满。清晨的露珠在叶片上闪烁,仿佛映照出农户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因中药材的扎根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药材种植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延续,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不需要高科技园区,也不依赖大规模资本投入,而是依托自然禀赋、政策引导和农民的勤劳智慧,在广袤乡土中悄然生长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像李国强这样的农户,正在用双手书写属于新时代农民的奋斗篇章。他们的成功,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中国乡村转型的缩影。
Copyright © 2024-2025 采易(深圳)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